灰尾兔身份信息
编 号:PET5867
英文名:Lepus oiostolus
性 格:坚强、机警
祖 籍:中国青藏高原
易患病:球虫
寿 命:8岁左右
灰尾兔品种简介
灰尾兔是典型的野生兔类,还没有人工饲养的案例出现,在高原地带一些人会捕获灰尾兔,作为营养的来源之一,同时作为皮草的来源,取其腿骨晒干作为中药材。
灰尾兔也叫高原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成兔体重3千克,身长44厘米,耳长为体长的1/4。体毛浅灰棕,殿部青灰,尾毛浅白,尾基有灰斑。仅分布于阿尔金山和昆仑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灌丛中,穴居,以棘豆、苔草等高山植物为食。
中文学名:灰尾兔
拉丁学名:Lepus oiostol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兔形目
科:兔科
亚科:兔亚科
属:兔属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包括甘肃、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国外分布于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和印度等地。
保护级别: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灰尾兔形态特征
灰尾兔的外貌特征与典型的野兔无异。首先,粗壮的四肢为其在野外奔跑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被毛的颜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天然的保护色。
一、灰尾兔的形态特征
灰尾兔又叫高原兔,体形较大,体长平均42~48厘米,尾长约10厘米,耳和后足较草兔为长,耳长10~13厘米,后足长12~13厘米;体重约2000~2950克。毛被丰厚。
二、灰尾兔的毛色变化
1.冬毛:一般似草兔,颈部浅黄,略带粉红色,耳端外侧黑色,体侧面有长的白毛,臀部灰色;尾上面中间有一个纵纹,呈灰色、褐色、褐灰色或灰褐色,其余白色,或带灰色;喉部为浅棕黄色;胸、腹部白色;足背面白色,略带粉红色和浅黄色。
2.夏毛:体背面呈沙黄色或灰褐色,多数毛尖有弯曲,使毛被稍呈微波形;臀部也呈灰色;体侧面无长的白毛。颅骨吻部较长,约为颅长的38.4%。眶上突(即眶后突)上翘,其顶端超出颅顶最高水平线。鼻骨前不超过上门齿前缘垂直线。下颌骨冠状突向后倾斜,吻部细长。
三、灰尾兔的四肢特点
灰尾兔的四肢强劲,腿肌发达而有力,前腿较短,具5趾,后腿较长,肌肉、筋腱发达强大,具4趾,脚下的毛多而蓬松,适于跳跃、奔跑迅速,疾跑时矫健神速,有如离弦之箭。在奔跑时还能突然止步,急转弯或跑回头路以摆脱追击。灰尾兔的前脚可以用来挖洞穴居。当发现有不喜欢的动物走近时,它就会用前脚做出挖洞的动作,好像想挖个洞以便逃离似的。
灰尾兔护理知识
灰尾兔栖息于高山草甸、灌丛等地带及其附近的森林内,广泛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向上最高可分布到海拔5200米处,可以称为垂直分布最高的兔类动物。极强的适应能力使它们可以生活在干燥得连以善于高原生活而著称的鼠兔类都不愿意栖息的荒漠草原上和陡峭的山腰上。
灰尾兔生活环境
灰尾兔在野外的生存数量很多,虽然被列为保护动物,但是在一些地区,为了保证野生灰尾兔不会变成疫病的传染源,会将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人工捕杀,那么,灰尾兔主要的分布区域有哪些呢?
一、指名亚种
体沙黄色,几乎无黑色,黑色毛尖的单毛极少;臀部银灰色,尾纯白或仅尾背面中间微带灰色。分布于西藏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区,以及新疆南部且末和昆仑山一带。
二、柴达木亚种
体色类似指名亚种,黑色毛尖的单毛较多,臀部银灰色或银白色;尾上面有细灰纹,其余白色,毛基灰色。分布于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及甘肃中部。
三、玉树亚种
体浅棕黄色,闯杂显著的黑色波纹,黑色毛尖的单毛很多;臀部毛色近似指名亚种j尾上面细纹褐灰色或灰色,其余白色,毛基灰色。分布于青海南部的玉树,四川西北,西藏东南部。
四、川西亚种
体暗黄褐色,黑色毛尖的单毛很多;臀部暗灰色或铅灰色;尾上面纹较宽,呈灰褐色或褐色,其余带白色,毛基灰色。分布于四川西北部,西藏东部的昌都、江达、波密一带,青海东南部和云南北部。
五、康定亚种
体茶褐色或更暗的黄褐色,黑色毛尖的单毛特别多;腹部青灰色、褐灰色,尾有宽的褐色背纹,其余带灰色。现仅知分布于四川的康定。
六、青海亚种
体沙黄褐色,部分毛尖多为褐黑色;臀部带灰色,尾上面细纹灰褐色,其余白色,毛基灰色。分布于青海东北郡、东部、东南部以及匹川西北部。
七、曲松亚种
体暗沙黄褐色,杂有黑褐色波纹,部分单毛毛尖呈褐色臀部铅灰色;尾有短细灰色背纹,其余白色,毛基淡灰色。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一带。
灰尾兔饲养要点
灰尾兔的食物通常是一些草和灌木,一些生活在近人类区域的灰尾兔也会吃农作物,但通常来说这是一类坚强的兔子,在冬季及初春食物稀少的时候,依然可以靠啃食树皮度日。
灰尾兔栖息于海拔2100~4000米的高山地带,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河谷及河漫滩灌丛,亦可栖息植被生长比较茂盛的“荒漠、半荒漠绿洲”中,隐蔽条件要求较高,故在芨芨草丛、黑刺灌丛、河漫滩及河谷两岸阶地、灌丛生境中数量较多。仅出现于疏林的林缘。
一般无固定洞巢。即使有也仅仅是一个较浅陋的凹窝,作为临时休憩之用。也常利用旱獭废弃洞穴藏身。营白昼活动的生活方式,但以清晨及傍晚活动较为频繁。以草本植物及小灌木的嫩枝叶和树皮为食。早春则可扒掘草根为食。